齋明寺創建於清道光末年間(西元1840年代),由農民李阿甲赴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,返台後結草庵清修,供奉由南海請回之「觀世音菩薩」,寺名「福份宮」。
清同治十二年(1873)改建瓦葺堂宇。因當時齋教龍華派盛行,法脈又承龍華,改稱「齋明堂」。日治明治四十四年(1911)重建殿宇及東西兩廂,期間於大正二年至十五年,共舉辦七次之齋教「光場法會」,度眾最力。
昭和十三年(1938),日治政府推行皇民化,乃成為日本曹洞宗之聯絡寺廟,易名「齋明寺」。民國四十六年(1957)在距齋明寺600公尺處,建造齋明橋,造福鄉里。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審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。民國八十八年禮請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代住持,回歸正信禪寺,推展文化、教育、弘法及修行等法務。
歷史文物:
齋明寺目前的建築格局為民國三十六年(1947)重修後之樣貌,為傳統單進兩護龍的三合院建築。寺內保存豐富之書畫、雕刻、經書等文物,例如于右任、梁實秋、釋圓瑛、張妙禪、釋靈源、嚴家淦等人之作品,以及雕工精緻絕倫之〝唐明皇遊月宮〞供桌。最珍貴者,當屬原版影印宋版《磧砂藏經》,為宋元年間三代聖尼相繼斷臂募刻,歷時91年完成之版本。
宗教文化:
齋明寺自創建至今,歷經七代住持的經營,在法統上相繼承襲了普陀山、龍華齋教、鼓山曹洞宗、日本曹洞宗、臨濟禪宗等宗派,是一部臺灣傳統佛教發展史的活教材。平時每日進行早課、晚課、念佛、禪坐等共修活動;另每年舉行慈悲三昧水懺法會、大悲懺法會、地藏法會、地藏寶懺法會、八關戒齋、浴佛法會、春季報恩法會、秋季報恩法會、中元普渡等法會。